diff --git "a/\347\273\231\346\256\226\344\272\272\345\217\215\350\264\274\350\241\245\345\205\205\344\270\200\344\270\213\350\204\221\345\255\220/\346\224\257\351\202\243-Wikipedia-zhcn.md" "b/\347\273\231\346\256\226\344\272\272\345\217\215\350\264\274\350\241\245\345\205\205\344\270\200\344\270\213\350\204\221\345\255\220/\346\224\257\351\202\243-Wikipedia-zhcn.md"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..acd5b2a --- /dev/null +++ "b/\347\273\231\346\256\226\344\272\272\345\217\215\350\264\274\350\241\245\345\205\205\344\270\200\344\270\213\350\204\221\345\255\220/\346\224\257\351\202\243-Wikipedia-zhcn.md" @@ -0,0 +1,12 @@ +# 支那 +'''支那''',亦曾译作'''至那'''、'''脂那'''、'''摩诃支那'''、'''摩诃至那国'''等,与震旦同义,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,经佛教经典传入中国。在中央政权周边国家或地区,如日本、朝鲜半岛、吐蕃的古代佛教文献也有使用“支那”这个词。古代中国有佛教徒以印度为“中国”,称中国为“支那”。 + +使用这个词汇称呼中国的习惯于9世纪初经由佛教交流传入日本。江户时代后期,“支那”成为日本人对中国的一种称呼。在明治维新之后,该用语由日本传回中国,知识分子、中华革命党人开始使用这个名词。1894年甲午战争后,日本跻身列强,并获得二亿两白银赔款及台湾与澎湖,部分日本人的态度由此对中国人变得轻蔑,“支那”一旧称便有看似食古不化的味道。宣统退位,中华民国建国后,日本内阁不再使用“大清国”或“清国”等词,公文书中开始使用“支那”或“支那共和国”称呼中国,未随即新称“中华民国”,在部分人眼中此后遂含歧视之意。 + +从1913年到1946年间,中华民国政府和民间多次要求日方停用支那一称。1913年10月16日,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驻日代理公使向日方要求废除“支那共和国”称呼,改称“中华民国”,但被日方拒绝。在《二十一条要求》交涉、巴黎和会及五四运动时,中方对日方坚持使用支那一词进行抗议,亦未获理会。1930年,国民政府明令拒绝接受使用支那来称呼中国的日本公文书。最终自1932年起,日本在外交场合中不再使用这个名词。 + +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日本盟军佔领时期,驻日盟军司令部(GHQ)政治顾问团对“支那”称谓进行了调查,确认“支那”称谓含有蔑意,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对中国的歧视语,且被用于仇恨中国的演绎上,指导日本政府应予改善;1946年,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国内公文书中不可使用“支那”名称。历史学家若林正宣告这个“非常令人厌恶的名称”已从日本语言中消失。 + +出于近现代日本对“支那”一词的贬义使用,现今该词在中国大陆等地的一些观点中归为歧视语,称呼中国人为支那人,类似于在日本称呼日本人为“Jap”、以及在美国称非裔美国人为“黑鬼”,被视为含有种族歧视或侮辱的意涵,在中华民国法院见解中则不认为此词必然是歧视用语,归属于言论自由范围,法律不干涉。目前在佛教研究、历史、地理学和地质学等研究中,“支那”于学术范围中尚有少量使用,如音译自法语的印度支那、交趾支那,以及日文中的“东支那海”“南支那海”。 + +------摘自[维基百科]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4%AF%E9%82%A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