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前言
在我成长初期,我制定了一些计划来实现下面的一些能力:
- 能做到你想做的: Tasking与学习能力
- 用更好的方法来实现功能
- Better Code & Architecture
- 运营(Growth Hacker)
除了第一步,每一个步骤都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学习,光在学习方面就差不多一年了。
虽然这看上去是一件很难的事,但是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。这也不依赖于你是否对某一个技术栈的理解,这只实际上只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。
在扯这些废话之前,先让我们来看看我们是如何实现一个功能、应用的。这也是在Growth里提到的Tasking:
- 有一个明确的实现目标。
- 评估目标并将其拆解成任务(TODO)。
- 规划任务的步骤(TODO)
- 学习相关技能
- 执行Task,遇到难题就跳到第二步。
以本文的写作为例,细分上面的过程就是:
- 我有了一个中心思想—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标题。
- 依据中心思考我将这篇文章分成了四小节。
- 然后我开始写四小节的内容。
- 直到完成。
而如果将其划分到一个编程任务,那么也是一样的:
- 我们想到做一个xxx的idea。
- 为了这个idea我们需要分成几步,或者几层设计。
- 对于每一步,我们应该做点什么
- 我们需要学习怎样的技能
- 集成每一步的代码,就有了我们的系统。
所以,实际上这并不是考验你技术能力的点,而是考验你如何划分任务和学习能力的点。在我不断地实现一个个系统的时候,最后我才意识到了这一点——学习能力和Tasking才是最重要的。换句话说,你现在学会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以后有没有学习的能力。
有了一直想着过安逸的生活,所以就会安乐的死去。不过反正人生在世,自己开心就行,不要管别人怎么说。随后,我发现大部分我想到的都可以实现。
那么问题来了:
- 用铅笔写字也是写,用钢笔写字也是写,用电脑打字也是写——到底要用哪个工具来写。
- 用楷体来显示也是显示,用宋体显示也是显示——到底要怎样的实现。
这实际上就是:用更好的方法来实现功能。
对于这一步来说,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探索:
- 更好的架构
- 更好的工具
- 更好的语言
- 。。。
对于语言这一点上来说,Python和Ruby是两个不同的极端,不过看上Ruby是继承Perl的思想的基础上,就不多说了。Python,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方法;Ruby,一个问题有几个方法。因而在这两个语言来,想要快感就用Ruby,还有近年来流行的Scala。想要便捷就是Python,不容易出现别的问题。
而这些只是我得到的结论,每个人都会得到不同听结论的。因而,探索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~~,如图:
所以实际上,这一步是去探索一个更广阔的天空。我们需要知道不同的语言和技术栈的一些优势,了解并知道如何去应用即可。
如,以前我用的是Django的RESTful方案Tastypie管理来解决问题。后来,又发现了Django REST Framework,又用它实现了原来的逻辑。大四时,我发现PHP语言中的Laravel在RESTful这件事情上,似乎很有表现力,并且更容易“部署”——LNMP。接着实习时,发现Java在部署上更不错,它只需要一个Java包。而这个过程,只是出自于部署方面来考虑问题的。
即使现在我是一个使用Node.js的人,我还是觉得Java的打包就是优势。
在探索的过程中,我们就知道挖掘技术哪家强?
在实际编程的过程中,我们就会遇到很多代码问题。在这时,我们尽管有好的架构,然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只能保证从蓝图上看是对的,而不能导致质量问题。
代码的腐烂都是源自于平时的工作习惯问题,而在很多时候是需求导致的。这些看上去就是噩梦——加班,没有时间学习,效率低。没有时间学习,效率低,加班。
而对于代码质量来说,也是如此的一种循环:
而在这时可以学的东西可多了,如Bad Smell,重构,设计模式,编写测试等等。
最后,我只得到了一个短句:
重构到设计模式
好的代码是重构出来的。
再往深层次之上就是架构,而架构往往是一种不容易得到的。尽管我看了一系列的书:
- 《领域驱动设计》
- 《企业应用架构模式》
- 《领域特定语言》
- 《恰如其份的软件架构》
- 《面向模式的软件架构》
- 。。。
最后,我还是依据一本书的书名,才领悟了一本书的书名《浮现式设计》。也是同样的话:
好的架构是演进出来的。
而这些都依赖于我们的实践,听信别人说的话,并不能让我们学会什么。只有自己做了,才知道什么是好,什么是不好。
当我们有了一个好的Idea,一个好的架构以及一份良好的代码,并且我们还能将其执行下去。那么,我们还需要什么?
这也是我现在正在尝试的领域,也是过去我想做的,但是却找不到一个好的方向。后来,想了想就有了Growth这个APP。毕竟从一个领域到一个新的领域,最好是通过现有的领域作为过渡。
自媒体正在最近几年内崛起,同时由于聚合网站的存在,信息在不断地爆炸。一个好的作品、文章要传播起来已经越来越越难了。
在现有的领域里,知乎、微博、公众号已经开始在垄断人们的碎片时间。一个东西可能在火了几天之后,你就很难得到他的信息了。
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去推销,在适当的时候持续下去。
在那之前你需要明白的一点是,你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?是行业的专家?还是领域的专家?等等!
我想的是一直可以做一些有趣的事,单纯深入一个垂直领域对我来说太枯燥了。对于我来说,我只会在造轮子的时候去研究一个轮子。而不是深入研究某个轮子,我会得到造某种轮子的方法。我只会在创造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的时候,才会深入某个领域去学习。而不是为了深入某个领域,再去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 。。
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成长,知道自己的喜欢的然后去计划。
过去曾经写过一系列的文章,试图去鼓励更多的人去写文章。从毕业前的《成为笔杆子》、《写作驱动学习 》、《重新思考博客的意义 》,到工作后的《如何提高影响力》,都在试图去向人们展示写博客的可以促进自己学习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。
等到工作以后,发现想写的人是没有时间,不想写的人不存在时间。人们陷入生活的怪圈,越是加班越没有时间学技术,越是没有时间学技术越是需要加班。
我尚不属于那些技术特别好的人——我只是广度特别广,从拿电烙铁到所谓的大数据。不过相比于所谓的大数据,我想我更擅长于焊电路板,笑~~。由于并非毕业于计算机专业,毕业前的实习过程中,我发现在某些特殊领域的技术比不上科班毕业的人,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学习。但是后来受益于工作近两年来从没有加班过,朝九晚六的生活带来了大量的学习时间。在这个漫长的追赶过程中,我发现开发博客相关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进步。
当你开发在网页上访问我的博客的时候,你可能会注意到上面的协议是HTTPS。
![blog-mobile][1]
但是并不会察觉到它是HTTP2.0。而这需要一个可以支持HTTP2.0的HTTP服务器,在不改变现在程序配置的情况下,你需要重新编译你的HTTP服务器。在这里,我的博客用的是Nginx,所以它在还只是试验版的时候,就已经被编译进去了。为了隐藏服务器的版本,还需要在编译的时候做了些手脚。除此,为了浏览器上的那个小绿锁,我们还需要一个HTTPS证书,并在Nginx上配置它。
在这时,我们还需要配置一个缓存服务器。过去,我在上面用过Varinsh、Nginx Cache。尽管对于个人博客来说,可能意义不是很大,但是总需要去尝试。于是用到了ngx_pagespeed,它会帮我们做很多事,从合并CSS、JS,到转图片转为webp格式等等。
Nginx对请求转发给了某个端口,就来到了WSGI。
接着,我们就来到了Web服务器网关接口——是为Python语言定义的Web服务器和Web应用程序或框架之间的一种简单而通用的接口。现在,你或许已经知道了这个博客是基于Python语言的框架。但是在我们揭晓这个答案之前,我们还需要介绍个小工具——New Relic。如果你在Chrome浏览器上使用Ghosty插件,你就会看到下面的东西。
![New Relic][2]
New Relic是一个网站监测工具,Google Analytics是一个分析工具。但是,不一样的是New Relic需要在我们启动的时候加进去:
nohup /PATH/bin/newrelic-admin run-program /PATH/bin/gunicorn --workers=2 MK_dream.wsgi -b 0.0.0.0:8080 --timeout=300&
现在这个请求总算来到了8080端口,接着到了Gunicorn的世界里,它是一个高效的Python WSGI Server。
过了上面几步这个请求终于交给了Django。
Django这个天生带Admin的Web框架,就是适合CMS和博客。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工作范围只限于此,它还有这么多用户:
![Who Use Django][3]
请求先到了Django的URL层,这个请求接着交给了View层来处理,View层访问Model层以后,与Template层一起渲染出了HTML。Django是一个MTV框架(类似于MVC之于Spring MVC)。接着,HTML先给了浏览器,浏览器继续去请求前端的内容。
它也可以用Farbic部署哦~~。
这是一个现代浏览器的前端战争。最开始,博客的前端是Bootstrap框架主导的UI,而移动端是jQuery Mobile做的(PS: Mezzanine框架原先的结构)。
接着,在我遇到了Backbone后,响应了下Martin Folwer的编辑-发布分离模式。用Node.js与RESTify直接读取博客的数据库做了一个REST API。Backbone就负责了相应的Detail页和List页的处理。
尽管这样做的方式可以让用户访问的速度更快,但是我相信没有一个用户会一次性的把技术博客看完。而且我博客流量的主要来源是Google和百度。
然后,我试着用Angular去写一些比较特殊的页面,如全部文章。但是重写的过程并不是很顺畅,这意味着我需要重新考虑页面的渲染方式。
最后,出现了Material Design Lite,也就是现在这个丑丑的页面,还不兼容新IE(微信浏览器)。
作为一个技术博客,它也用到了HighLight.js的语法加亮。
在构建SPA的时候,做了一些API,然后就有了一个Auto Sugget的功能:
![Auto Suggest][4]
或者说,它是一个Auto Complete,可以直接借助于jQuery AutoComplete插件。
或许你已经猜到了,既然我们已经有博客详情页和列表页的API,并且我们也已经有了Auto Suggestion API。那么,我们就可以有一个APP了。
偶然间发现了Ionic框架,它等于 = Angluar + Cordova。于是,在测试Google Indexing的时候,花了一个晚上做了博客的APP。
![Blog App][5]
我们可以在上面做搜索,搜索的时候也会有Auto Suggestion。上面的注销意味着它有登录功能,而Hybird App的登录通常可以借用于JSON Web Token。即在第一次登录的时候生成一个Token,之后的请求,如发博客、创建事件,都可以用这个Token来进行,直到Token过期。如果你是第一次在手机上访问,也许你会遇到这个没有节操的广告:
![Install Phodal Blog App][6]
然并卵,作为我的第七个Hybird应用,它只发布在Google Play上——因为不需要审核。
随后,我意识到了我需要将我的博客推送给读者,但是需要一个渠道。
###微信公众平台
借助于Wechat-Python-SDK,花了一个下午做了一个基础的公众平台。除了可以查询最新的博客和搜索,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让我发我的博客了。
![Phodal QRCode][7]
对了,如果你用Python写代码,可以试试PyCharm。除了WebStorm以外,我最喜欢的IDE。因为WebStorm一直在与时俱进。
So,在这个博客里会有三个用户来源,Web > 公众号 > App。
在网页上,每天大概会400个PV,其中大部分是来自Google、百度,接着就是偶尔推送的公众号,最后就是只有我一个人用的APP。。。
Web架构
服务器:
- Nginx(含Nginx HTTP 2.0、PageSpeed 插件)
- Gunicorn(2 Workers)
- New Relic(性能监测)
DevOps:
- Farbic(自动部署)
Web应用后台:
- Mezzaine(基于Django的CMS)
- REST Framework (API)
- REST Framework JWT (JSON Web Token)
- Wechat Python SDK
- Mezzanine Pagedown (Markdown
Web应用前台:
- Material Design Lite (用户)
- BootStrap (后台)
- jQuery + jQuery.autocomplete + jquery.githubRepoWidget
- HighLight.js
- Angluar.js
- Backbone (已不维护)
移动端:
- Ionic
- Angular + ngCordova
- Cordova
- highlightjs
- showdown.js(Markdown Render)
- Angular Messages + Angular-elastic
微信端:
- Wechat-Python-SDK
影响力 => 可信度和信任
一年多以前,参加过公司的一个『Management 3.0』培训。遗憾的是,没学会怎么当管理者,倒是学会了怎么驱动自己去做更多的事。
人呐,主动做事的时候,总会有动机的。如果不挨冻、不挨饿,吃饭,睡觉这种事就不需要动机的。
- 单身的时候,主动去和异性说话,可能想的不仅仅只是交流交流——还有可能想找个人分摊房租。
- 刚毕业的时候,多加点班多赚点钱,可能不仅仅是因为想多学点东西——还有可能是穷。
- 写代码的时候,想写得更简洁一点,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水平——还有可能是太长了,自己就看不懂了。
这就是内在的驱动力,让自己朝着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前进。如我过去的 GitHub,我就是要 365 天都在写代码。
它往往比多数的外部激励更加有效。工作多年的你,可能希望少涨一些工资,因此便少加一些班。因为少加一些,你就可以:
- 腾出点时间去与白富美约会,迎娶白富美
- 腾出点时间去学习技术,当上 CTO
- 腾出点时间去走上人生巅峰
好了,应该醒醒了,看看现在的你:整天提不起精神,不想写代码,也不想加班,回家了也不知道干什么。这仿佛就是学生时候的写照啊,上课的时候想着放假,可以去哪里玩,可以从某个亲戚那里拿红包;放假的时候,想着回学校看哪个美女,和谁一起去玩。除此,你还会记得你做过什么吗?
学习的时候,不情愿的去上课;工作的时候,不情愿的去上班。
好在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。让我们想想,你什么时候会去主动地做一些事情:
- 因为房租涨了的缘故,你便想着多赚一些钱
- 因为涨工资的缘故,你开始去接触更深的技术
- 因为 KPI 的缘故,你主动地去做了一些工作
在这个过程中,你会发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驱动着你,只是它们都是一些外在的激励。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激励,『干得好给你多涨工资』、『准时打卡多点奖金』、『成绩好一点排名就靠前』等等。
外部激励是在集体中最容易实现的,也是最常见的。但是效果往往不会那么理想,只有你真正想成长的时候,你才会去成长。
而为了正确的激励你自己,你就需要识别出真正能影响你的内在驱动力因素。在《管理 3.0》一书中提到了十条,团队内部成员的十大需求。你需要从中选出你觉得最重要的因素,然后按顺序排好。在培训的时候,这些内容会被打印成卡片,然后两个成员一组,一个成员向另外一个成员(最好是不熟悉的两个人)解释原因。
这十条内容分别是:
即:
- 好奇心(Curisority)。
- 荣誉感(Honor)。
- 认可(Acceptance)。
- 掌握(Mastery)。
- 权力(Power)。
- 自由(Freedom)。
- 相关性(Relatedness),即多与人交流。
- 秩序(Order)。
- 目标(Goal)。
- 地位(Status)。
虽然这些内容都是被限定在团队范畴里的,但是我们也可以将这些内容应用到自己身上。现在,你可以从中选出最重要的三个原则,并按顺序排好。
我的顺序是:自由、好奇心、目标。
- 自由。如现在的不加班的生活,我可以自由安排大量的时间。又如写代码是一种很无聊、乏味的工作,但是在自己掌控的代码中,我们仍然可以获得相当大的自由度。还可以有大量的时间,自由的去玩工具、造轮子。
- 好奇心。我就是想拆拆看这个电脑,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不一样。
- 目的。当你计划着去某个地方、实现某个功能、达成某个成就。嗯,就是这样,实现它。
有意思的是,其中有一些可能有点相似,请注意~~。注意二:在不同的时期,上面的内容都会有一些变化的。
你的顺序会是怎样的?
如果你想要的是荣誉感,那么你应该多参加一些活动。
如果你想要的是地位,那么你应该设法去做更多的领导尝试。
如果你想要的是相关性,那么你应该多去与周围的人交流。
我又编不下去了。不过,我相信你应该能找到对你来说,最重要的点。
经常被问及为什么我可以做这么多的事,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为什么效率这么高?过去我的答案里,要么是手快,要么是不加班。后来,我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,于是我便想着写几章文章整理整理。
在过去的两年里,保持了GitHub近两年的连击,存档了上百个项目,还凭借18k个star上榜“GitHub Star榜Top 100”。除此,审阅了两本物联网相关的书,编写了一本物联网相关的书,和基友一起翻译了一本硬件相关的书、一本物联网相关的书,在GitHub上写了开源的电子书。
保持高效的第一要点是,休息。问题是我们可以怎样休息呢?
- 睡觉
- 吃饭
- 走路
- 洗澡
- ...
这些都可以是休息。当我们讨论休息的时候,并不是指在睡觉。只要不是在忙与当前编码相关的事务,那么我们就是在休息。事实上,我们可以将“休息”这个词转变化恢复精力——这才是高效的第一要点。
先让我们来看看在一天里,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在休息的?
- 睡觉,这是最基本的
- 吃饭,一天三次。吃饭还得排队,又是一个多好的时间。如果你加班的话,那么你可能就是四次了。
- 上下班时间。如果你离公司很近,那么你可以在下班的时候去逛逛。
- 午休,运气好的话,你还可以在桌上趴会。
- 喝水、上厕所等等。
让我们来计算一下,大致时间花费:
- 睡觉,7~8个小时
- 吃饭,3 * 15分钟左右 = 45分钟
- 上下班时间,0.5小时 * 2 = 1小时
- 午休,0.5~1小时
- 喝水、上厕所,一天加起来也不会超过0.5小时吧。
这样算下来,一天有一半的时间都可以是休息时间。如果真的可以这样的话,那么我想你不会遇到效率的问题了~~。
之前在西安时,我作息差不多是这样的:
- 早上七点钟起床,刷牙洗漱,然后刷GitHub,八点出门坐车。
- 中午十二点半吃完饭,休息半个小时左右,刷刷GitHub,或者在翻译书。
- 下午六点下班,早期坐公交回到家里,吃完饭会先睡一觉。因为是开着灯睡的,大概就十分钟左右。后来,坐上“小猪巴士”,直接在车上睡一觉。
- 晚上,八点半左右才会开始写代码,十一点半上床睡觉——99%的时间是不熬夜的。
熬夜,对于我来说基本是百害而无一益,很容易影响第二天的体能和思维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可以保证我有足够的精力。
而到了深圳后,主要的变化就是下班后,变成了六点走回家——50分钟左右,主要目的就是改善体能。由于这个季节,深圳的温度比西安高,回到住的地方睡不着~~,还在培养中。
并且在晚上时,有了更多的改变:
- 忙时,十一点合上电脑、手机静音,拿起Kindle或者纸质书阅读,或者白纸装逼。
- 闲时,十点便开始看书了。
毕竟,对于像我这样内向性格的人来说,独处才能恢复精力。对于外向性能的人来说,可能出去找几个朋友High一下就能恢复精力。
当你发现你养成习惯后,你就很容易进入状态。比如我在10点时,很容易就可以进入写作状态。当我按时11点半睡觉,我就可以很快进入状态,这些都是习惯造就的。
小时候,我们都是9点钟上传睡觉的,5,6点多起床。。。然后去叫叫隔壁的大哥哥,大姐姐出去玩。
长大了,我们都是11点钟上传睡觉的,然后7,8点起床。。。然后被隔壁的小屁孩叫醒。
从整体上来,熬夜会对身体和精神产生相对比较大的影响。如果你对星期一综合症或者假期综合症有所了解的话,那么你就会知道,只是因为你改变了习惯。
当然,如果你已经习惯了长期熬夜,并且没有负作用,那么你还是相当不错的~~。
这让我想到了猫,所以猫白天根本不理你了~~。
番茄工作法对于我来说,不是那么管用——天生喜欢多动,并且每天我的事务比较单一,就是编码。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,是因为它对健康有益。
我正式采用番茄工作法的原因是,在客户现场工作时,影响到颈椎了,加之我在改善尺神经卡压的影响。
这一点特别适合在工作上用,每工作25分钟,就可以休息5分钟。
所以,请使用番茄工作法作为合理的休息理由吧~~。对自己狠一点,就是对资本家好一点——除非你是资本家。
碎片时间就适合刷刷朋友圈、逛逛微博、看看美女,看书什么的一点都不适合。
碎片时间根本不适合学习!
碎片时间根本不适合学习!
碎片时间根本不适合学习!
学习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时间,你才能集中精力学习。
对了,如果你没有女朋友的话,那么你应该趁这个时间找人多聊聊天天。
每天应该适当做点有氧运动,如果没有女朋友的话,那么你应该出去跑步、散步啊。
只所以强调适当是因为,大量地运动不仅需要占用了你相当多的运动时间,你仍然需要相当多的时间来恢复。
而有氧运动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运动:跑步、打球,还可以是拖拖地。
如我最近在家里练习羽毛球颠球——转移眼睛的注意力,也算是适当的有氧运动。遗憾的是,不能在工作的地方练习。
最近软件行来的的用人趋势是把人当成富士康工人用。
要成为一个大牛,就需要准备一场长期的战斗,培养自己的状态。而不是在华为干个十几年出来了,再用这十几年赚的钱去买健康,一不小心挂了怎么办?
要知道,你已经错过进入大公司最好的时机了——现在进去只能成为新一代的富士康工人。你对外所说的每一句话,每一张截图,将成为你被Fire的证据。
相信你已经从很大途径了解到了:“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”是一个陷阱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,但是也不非可利用,比如说:聊天。那么,除了聊天我们还可以玩点什么?屏蔽朋友圈里你老板以外的咪蒙粉;到 GitHub 上给自己的开源项目点个赞;上知乎看看段子、发发广告;到微博看看前端娱乐圈。
除了利用碎片化时间是一个陷阱外,避免碎片化时间又是另外一个陷阱。
编程作为一个脑力工作,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,你会很容易发现:感觉身体被掏空了。然后,你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不集中,你会想着用喝咖啡的方式来提神,会强迫自己去集中注意力。但是,这一切都于事无补。
然后,你就这样开始了糟糕的后半段时间了。于是,你就觉得你度过了糟糕的一天。
到底是哪里不对劲?你以为你是个机器,实际上你是一个人——一直百分之百运行的 CPU,也是会减寿的。
你需要一个短暂的休息——这就是为什么番茄工作法这么受欢迎的原因:保持高效。
既使你有一定的工作经验,也是如此。而在这时,有一个东西会影响你的工作与休息的时间,即心流:
当然,这是可遇不可求的,就好比是你和你的女神聊在一起了一样。
那么问题来了,我们如何来处理这些碎片化的时间。
当我们有5~15分钟的碎片时间,那么你想的当然是来提高自己,而在这时最合适的方式就是:收集一些感兴趣的内容——做一个简单的判断,然后将需要的内容进行归类。如你可以将你所需要的鸡汤放到一起,来一锅大的鸡汤~~。碎片时间可以干很多事情:
- 屏蔽朋友圈里你老板以外的咪蒙粉
- 到 GitHub 上给自己的开源项目点个赞
- 上知乎看看段子、发发广告
- 到微博看看前端娱乐圈
在那之前,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事项:
避免阅读。任何需要思考的内容都是不合适的,编程是一个脑力活。当然笑话除外:
小侄子早上打了个喷嚏,看他鼻子酸的要哭,我安慰他说,那是因为我在想他,他才会打喷嚏,, 下午带他出去玩,一个卖烧烤的小伙子打了两个喷嚏,这孩子冲上前去就跟人家说:“你知道吗?是我姑姑在想你呢!”
避免思考问题。如果有一个问题你一直无解的话,那么估计你需要一些额外的灵感,需要一些额外的知识汲入——这些知识可能与你现有的知识是无关的。
最适合碎片阅读的,莫过于 GitHub Trending。你可以在上面看到,最新的一些流行的开源项目, 如: HTTP 状态码451:基于法律上的原因,我不能向你展示网页内容。
GitHub Trending 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,有一个项目的名称和简介,只需要看一眼就够了:
能打开项目的,说明你是有兴趣的~~,加入你的 TodoLists 吧,如下:
如果你在 GitHub 为很多项目点亮过 Star,那么你很难找到你感兴趣的项目。这时候,最理想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,创建一个简单的 README 项目来放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。
它可以支持“云同步”、Diff 修改、PR,还可以骗来很多的 Star。
不过,我已经习惯使用我的 Ideas 来管理了~~。
微博上关注了几个新浪微博的员工,然后每天看他们发微博,要么吐槽“渣浪食堂”。
要么吐槽时间线。
这种人要是在阿里,那肯定是不正确的。
如果你看到一些好的文章,那么你应该用一个 TodoList 工具:
这样你就不会看着不阅读了,同时享受划掉一个 Todo 的快感~。
看来你又有一些碎片化的时间,不妨分享到朋友圈,让大家关注一下,哈哈。
为了更好的练习,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提高练习的意愿:
- 创建 Ideas 列表
- 技术创新
- 实践
有一句话很有意思——我们就差一个写代码的了。但是,我们经常说的是我们缺少一个idea。过去我也一直觉得我缺少一些Idea,今天发现并非如此,我们只是缺少记录的手段。
大概是在七个前,有一天我在Github上闲逛的时候,找到了一个代码库,然后习惯性的点开了作者的Profile。发现了一个名为ideas的repo,尽管里面只有简简单单地几个idea。但是这让我发现了一个新的大陆,在那之前我一直用OneNote记录我的idea(用的是Nokia Lumia 1020)。
而打开OneNote记录Idea,并不是很方便,有时候是代码,有时候是一篇博客的链接,有时候只是一段话。而且Idea出现的时候往往是在浏览一些网站的时候,Mac OS上的OneNote与Windows Phone的同步又有问题。
紧接着,我开始用Github的README.md和Issues来管理我的idea: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ideas。
半年时间过去了,我的Issues列表里已经关闭17个Issues,大部分是已经完成的idea。而在Open的列表里还有着12个还没开始、或者只进行了一部分的ideas。稍微看了一下,每个Idea大概隔了七天,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。
如我最近解决的一个问题是——项目技术栈趋势图。而这个Idea从出现到实现只花了一天的时间,或者这算不上一个真正的Idea。而这个Idea则是依赖于另外一个Idea——技术树。同样的例子还会有很多,这和技术的演进是差不多的,Idea也是一点点演进出来的。
Issues一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,你可以用它当成博客,然后下面就可以有评论。Disqus也许可以和Github合作,这样他们就会有一个巨大的市场,当然这只会是一个玩笑。
Issues是一个非常不错的『工具』,因为它可以打上Tags,你就可以通过此为你不同的Idea进行一个分类。并且每每有一个idea完成的时候,就可以关闭这个Issue了。这就好像修复一个Bug的感觉。
对于每个Idea相关的一些内容,我们都可以以Comments的形式添加相应的内容。
README都会是一个项目的介绍,而且我们也可以在上面汇集我们的所有Idea。如在我的idea列表的README里已经有长长的一堆了。。
每个项目里,都会有一个简单的介绍,如EchoesWorks:
简介:Next-Generation Tech Blog/Presentation Framework
特性:
- 支持 Markdown
- Github代码显示
- 全屏背景图片
- 左/右侧图片支持
- 进度条
- 自动播放
- 字幕
- 分屏控制
在一些项目里也会有一些长长的介绍,及截图。
作为一个程序员都有超越BIll Gates,又Linus Torvalds一样的梦想。当然也可能没有那么远大,但是也会有当上CTO这样的想法。
一直在考虑这样的问题很久,直到有一天有了一些新的想法——这也是可以练习的。我们都知道创业就是集齐一些条件,然后持之以恒地做下去。而要集齐条件是一件很难的事,但是要练习确是一件很容易的事。
如果你可以每天抽出时间做一件事,那么再好不过了。如果一直在加班,那么这件事对你来说一定是很困难的一件事。抽出这些时间,然后做一些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练习,那么就会离这个目标又进一步。
所以,这其实是一篇在说怎么去练习创建一个成功的产品的文章。这些原则可以很容易运用到创建一些开源项目上,又或者是其他类似的事情。如果你看过之前那篇《程序员如何艺术的提升技术、影响力&赚钱》,那么我想这篇文章对于你去创建一个Side Project也是很有意思的。
过去我也一想在想这个问题,为什么我也没有一个好的Idea。后来,我发现只是我没有去记录,再后来我发现光有一个好的Idea也没啥用。
####「只差程序员」
「只差程序员」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,但是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。作为一个程序员,我们很容易发现对方的Idea,实现上真的不怎么样。而且如果他们差的不只是一个程序员,他们需要的是一系列的程序员。还有更多的人员,他们只是觉得程序员是万能的。
这就回到了一个问题上,既然我们是一个程序员,那么我们就占据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了。如果天时是一个好的时机的话,那么就是值得去等待了。但是作为地利的Idea,却是可以练习出来的。
这可能是你听过最有意思的笑话了~~~。
在我看对刻意地练习进行了一番尝试之后,我发现这其有无限的可能性。
开始瞎说之前,让我们先看看英特尔®高级院士Gene Meieran对创新的三种类型定义:
- 突破性创新,其特征是打破陈规,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;
- 渐进式创新,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,让事物越来越美好;
- 再运用式创新,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,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。
现在,我们已经有三个可以练习的领域了。
等等,我们从哪个领域开始?
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地问题,自然是从我们擅长的领域开始——计算机。又好像是一个说了等于没说的答案,而这也是最容易练习的领域了。
在我们日常的编程工作中,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。有的人因此而创建了许多工具,有的人创建一些公司等等。只是因为这些是我们的痛点,而如果一个痛点是很多人的痛苦,那说明这是有希望的一个想法。因此,上面的三点也是三个可以练习的点。对于突破性创新来说,可能会比较难以在早期进行练习。但是对于渐进式创新来说,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。
创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,人们都在不断地鼓励创新。到底什么才算得上是创新?
作为一个企业想要有创新的目的莫过于:想活得更久。在多数的情况下,限制企业创新的主因便是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问题。如果一个在市场方面占有领先地方的公司做了很多创新,必然会更受尊重。Google在这方面做得不错,然而也饱受批评——毕竟,公司都是以营利为目的。如果一个产品本身达不到预期的营利要求,那么它必然会被关闭。
在很早很早以前,我们都用过jQuery。然而这个库太大了,在早期他根本就不适合用于移动领域。相信当时也有相当多的人对其叫苦连天,于是有一个人写了一个框架叫Zepto——一个兼容jQuery API的迷你版jQuery。
去除掉那些我们不需要的功能,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新的产品。毕竟,每个人的口味都是不同的。功能越多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越好,好的设计应该是添加不了新的特性,也删除不了特性。
兼容旧的浏览器本身就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,如果我们可以像React一样抛弃旧有的浏览器,那么我们在开始的时候就能走得更快。
对于这一个点就更有意思了。就是找以前的人做过的Idea,重新做一遍。在旧有的技术下不能完成的Idea,在新的技术和环境下就有可能完成了。如出生得太早的Palm掌上电脑,如果在一个新的时机重新创造的话,那么我们就可以超越原来的产品
实现上,你也发现了上面我们说了一堆费话。因为没有行动的话,说太多也是没用的。
记得我们的上上次Hack Day的主题是慈善,我们想做一个O2O捐赠(ps: 当然这个项目是开源的,代码放在GitHub上:https://github.com/icharity)。对于我来说,这是一次彻底的自由技术选型。
我们平时的主要语言是Java、Ruby、JavaScript,我们还使用了个古董级别的搜索引擎。尽管应用现有的系统架构可以完成我们的功能——搜索引擎保存、搜索数据,用Java语言来实现业务代码。但是在这样一个“伟大的节日”,我们还是自由地去创新。
于是,我使用了Django作为主要框架,ElasticSearch作为数据持久化,使用Node-Wechat来处理用户输入。接着在这三天里,就Happy的去写代码了。Blabla,然后就可以欢快地和人们去ShowCase了。
而这便是一个很好的再运用式创新,而这也是一个很通俗的例子。现在我已经想到了一个更简单的例子了:以前当我们不懂得设计模式的时候,我们写的代码可能看上去可以重构,但是又找不到一个好的点。而有了设计模式之后,我们便可以在我们学到的新思维用到旧有的代码里。
对于上面的例子来说也是相似的,我们已经有了旧有的技术模式,只是现在我们有了新的业务。新的业务可以匹配到我们旧有的技术框架里,旧的技术框架可以得到复用。
渐进式创新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,他已经和我们上面提到的“减法”相矛盾了。但是这一点似乎就是很多软件的盈利点所在——通过添加新的功能来赚钱。这也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点,你只需要添加一些新的特性即可。不过,我想这一点已经到处都用到了,没啥说的~~。
在一次Hackday里,我们(我当时是实时生,只是在打酱油~~)用WebRTC、Arduino、Android手机、四轮小车作了一个小机器人。我们搭建了一个WebRTC的Server,手机与四轴小车做了一个漫游者,然后你可以在网页上看到小车看到的东西,并且你还可以在通过WebSocket在网页上操作他。
而我们的新Idea,便是用Oculus替换掉浏览器——我们可以用Oculus来观看远程的画面,当然还应该可以移动。尽管改变看上去很少,但是还是充满了技术挑战。
而这也是多数产品的一种路线,而这是这种路线让一个又一个的程序员加班。因为Idea本身不一定可靠,没有人能保证他们的想法一定可行。但是如果程序员不是那个出Idea的人,那么就只能任人宰割了。渐进式创新是很保守的技术创新,在现有的产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——算是加法创新。
记得在那篇《如何去管理你的Idea》中,我们提到了用GitHub来管理Idea的想法。但是在上面记录的都是一些公开式的Idea,我们可以记录一些相似的问题。除此,我们还有一些更好的工具。
但是,养成记录问题和Idea的习惯很重要。 但是,养成记录问题和Idea的习惯很重要。 但是,养成记录问题和Idea的习惯很重要。
如我开始将各式各样的Idea,向我的GitHub Repo里放,如下图所示:
里面已经堆了一堆想法,有的是重复的造轮子,有的是造一些新的轮子。隔三差五地创建一个新的Issue,虽然不一定及时完成,但是可以放着看看。等老了,看看有哪些Idea已经被实现了。
除此,有一些比较隐私地Idea,会用【奇妙清单】来管理:
想法先记下来,然后再说~~。
造轮子是一种快速的学习方式,而还有一种进阶则可以是从Github中生成轮子。
使用GitHub来生成轮子,简单来说就是:
-
查看很多Github项目的源码及提交历史
-
写胶水代码生成自己的框架
在这里分享之前造的几个轮子的过程:
两年多以前,当时我们项目用的技术栈是:Backbone + Mustache + **jQuery。**在我们当时的环境下,主要组成有:
- Backbone提供了一个Router
- Mustache提供了模板
- jQuery抽象了DOM
- Ajax请求
所以,这就是我造的第一个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接着,我就开始造轮子了:我称呼这个框架为Lettuce, GitHub - phodal/lettuce: Mobile Framework for Romantic. 简约的移动开发框架。
我参考了一本名为《Building A JavaScript Framework 》的电子书,以及《JavaScript框架设计》一书。因为没有任何框架的设计经验,所以只好试图按照书上的一点一滴来进行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开始深入JavaScript。
从 [https://github.com/munro/self) 这个库中,我开始创建了自己的类的用法。
接着,开始写Ajax,照例还是参考了jQuery和Zepto的代码。同样的还有Event、Promise等等的一些类。
然后就是Router,源码来自于:https://krasimirtsonev.com/blog/article/A-modern-JavaScript-router-in-100-lines-history-api-pushState-hash-url,又参考了早期的Backbone代码。
以及模板引擎,照例代码也不全是我写的,用的是http:////ejohn.org/blog/javascript-micro-templating/
最后就是一个简单的PageView:
var SimpleView = new Lettuce.prototype.Class({});
SimpleView.prototype.init = function () {};
SimpleView.prototype.render = function (template, elementId) {
document.getElementById(elementId).innerHTML = template;
};
var simpleView = {
SimpleView: SimpleView
};
Lettuce.prototype = Lettuce.extend(Lettuce.prototype, simpleView);
这其中最复杂的部分就是结合别人的代码,换句话来说,就是写胶水代码。Blabla,最后我就有了一个SPA框架。
不过,这其中参考了几十个框架,这点对提升自己很重要。
八个多月前,当时的情形是我需要有一个可以定时放映地Slide框架,而当时大部分的框架都不能满足我的要求。
实际上我只需要一个定时的功能,而Impress的最新代码又太复杂了。
接着,我看了Github上的提交历史,我发现挺简单的,就自己创一个新的框架,称为GitHub - phodal/echoesworks: Next-Generation Tech Blog/Presentation/Slider Framework。
我需要下面的一些元素:
- Markdown解析器
- Slide框架
- Github代码显示
- 进度条
同样的,我在Github上搜索不同的组件,最后再把他们结合到一起。
相关文章:
接着,我又造了不同的几个框架:
- GitHub - phodal-archive/geng: DSL Step 1 —— Parse: 天干物燥,小心火烛
- GitHub - phodal-archive/tile.js: a pure javascript tiled map render
- GitHub - phodal/resume: RESUME Generator
随着造的轮子越来越多,写胶水代码的能力越来越强,我就开始创造一些更有意思的轮子。
Luffa是最近造的一个轮子,对于不写测试的人来说可能没有那么有意思。
我称其为基于Virtual DOM与Diff DOM的测试代码生成,GitHub - phodal/luffa: A Test Framework Helper for Fun
当时我们项目用的是Jasmine和Jasmine jQuery作为测试框架。在写测试的时候,觉得看起来太麻烦了,就想着写一个框架来Diff DOM的变化。
然后就是Virtual DOM那些东西了。
virtual-dom可以说由下面几部分组成的:
- createElement,用于创建virtual Node。
- diff,顾名思义,diff算法。
- h,用于创建虚拟树的DSL——HyperScript。HyperScript是一个JavaScript的HyperText。
- patch,用于patch修改的内容。
所以,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创建出一个这样的框架来Diff测试中DOM元素的修改。
EchoWorks
创业练习
常听人说,在我司待上三年,你就该“毕业”了。
说工作多少年总是有种秀资历的感觉,一点儿也不好,下次让我们换个口味:你的年假有多少天。
简单的来一下流水线:
- 2013 年 12 月 30 日,开始在现在的公司实习——从一个电焊工变成了一个键盘侠。
- 2014 年 12 月 30 日,期间挖了一个大 Bug 导致下线。
- 2015 年 12 月 30 日,和我们家 @花仲马 手牵着手下班。
- 2016 年 12 月 30 日,交付了第二本书,它总结了这三年(快把买书的钱准备好)。
2016 的最后一批狗粮如预期一样,已经发放完了,请期待 2017 年的狗粮。
是时候进入正题了。
实习的时候的主要压力源是:同侪压力(或称同辈压力、朋辈压力,指的是同侪施加的的一种影响力,它可以鼓励一个人为了遵守团体社会规范而改变其态度、价值观、行为。)。同时进公司的同事大部分都是重点学校的研究生。这种事情落在一个二流学校的本科生身上,就是一种压力——和他们相比,你不知道究竟差了多少。即使是相差无已的,你也会觉得他们比你强。概况我又不是计算机专业的,而在大学之前我一直在为成为 Kernel Hacker 而努力着。
这种压力倒算是正向的,在为更强大的自己为努力着。然后,你就 Move Fast,也不得不 Move Fast。生怕有一天,你就落后于其他人。后来你就知道了,我开始刷 GitHub 来提高经验值、开始刷书提高理论值。那时还有一个时间段,我以每天一篇的文章在刷博客。
等毕业的时候,因为更具有挑战性,便想去尝试国内交付。通过 PM、Buddy、Sponsor 等去与上级讨论,遗憾的是都没有这样的机会。毕竟这些机会都是有限的,哪天已经长成的时候,它就会来找你,而你已经不想要了。
这段时间倒也成了成长最快的时候,没有工作上的压力,还有人指导你成长,还能在项目实战上成长。
开始正式工作之后,就进入了半年的试用期。虽然并不会因为有半年的适用期而影响,但是项目还是一个项目,多少就会变得有点无聊。
这时候的挑战变成了:Interview ++ 和 Coaching 新人。
度过试用期的标准是:愿意不愿意和 Ta 一起工作。但是当你在试用期的时候,就会遇到每个月的一次 Interview++。项目上的其他成员(已经过试用期)会对你进行一次组内考核,这种反馈是多方面的——不限于技术。如我在最初的时候,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说话语速过快、普通话发音和英语问题。
后来,语速大家习惯了,胡建话大家也习惯了,英语提高了一点,大家也习惯了。再后来,我就去翻译书,还能愉快地用英语培训客户。
当你好不容易解决了一个反馈的时候,在下一次 Interview++ 的时候,你就会收到一个新的反馈,然后好好改正吧!少年。你就会一直在变得更好的路上,同时更加累。
入职的三星期后,七个人的团队里有四个新人(包括我)。由于我们采用结对编程的方式工作,这就不得不和其他新人结对,去 Coaching 新人。这种体验一点儿也不好,每天你都要提前做好准备,还有会遇到你的 Pair 问的各种问题。
在你也不是很熟悉快捷键的时候,还需要去教会你的 Pair 使用快捷键,你就不得不加倍去练习这些技能。当然这种成长也会更快、更累,顺便带你的小伙伴一起飞。
当然,事情并没有这样一帆风顺。有一次,写了一个大 Bug 进去,然后上线又下线了。因为采用的是一个迭代上线一次,所以事情不算太糟糕,就是回滚到上一个迭代的版本。
这个 Bug 起先是为了 SEO(搜索引擎优化),他成功的跳过了:需要运行一小时的功能测试、数量众多的功能测试、QA 们的测试,最后是由 Google Analytics 发现了这个 Bug。同时他也困扰了我一段时间,那是我在当时找到的方法,然后也没看出大问题,就愉快地修改了。对于这个十年左右的代码库,我终究还是太年轻了。
现在,这些代码仍然在线上运行着。不过,据说已经没人会去修改这些代码了。
团队里的大部分人都是从 TWU 里出来的,同时采用了标准的结对编程流程,因此我们一直自豪的宣称:中国区对文化和敏捷遵循最好的团队。可惜,现在已经不存在了。
我们遵循着制定下的一个个软件实践:保持提交信息一致,保持持续集成的最高可用性等等。当你的持续集成是红的时候,就会有人愉快地去帮你查看失败的原因,诸如 Check Style 失败的、红过夜的是要买酸奶的。不及时修复的、修复难度比较大的,会立马被 Revert。
当你犯错的时候,记得:Be Profressional!
后来,在工作上的挑战也就越来越少了。
有的人可以在三年里经历一系列的项目,刷下一堆经验值。有的人可以在三年里经历一个项目,留下一段篇章。
记得,在公司法中说:公司是指一般依法设立的,有独立的法人财产,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。当你工作的时候,一切都需要以营利为目的。如果公司营利多了,那么什么都好说。反之,你懂的。因此无论在哪,领导层都以公司的营利为核心。随后,才是公司文化,才是你的个人利益。再好的文化也会有变的一天,只有“利益是永恒”的。
因此,只要你把工作当成工作,公司当成公司,就会发现一切都很轻松。毕竟,技术好本身是没有价值的,有价值的是技术做好的事。
三年里只经历了两个项目,即算是一种不幸,也是一种幸运。不幸的是,从工作上能学习到的东西少之又少。幸运的是,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去刷 GitHub、写博客、翻译书。
在这个时候,你总得去寻找你的下一个挑战点在哪。
我在寻找下一个挑战点,你呢??
作为一枚程序员,我们天生就是来解决问题的。在你不知道你的问题之前,我帮不了你,Google 也不能帮你解决问题。
大概从去年开始吧,我在思考着提升软技能上的能力。对于问题来说,能力可以分为这么几种:
- 如何识别出问题的关键所在?分析能力
- 如何表述清楚问题?提高表达能力
- 能否以更清楚的形式来表达问题?如使用故事的手法?
- 如何来指导他人解决问题?Coach
那么问题来了,当别人问你一个问题的时候,你会怎么去分析它呢?首先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类,因为很多问题是无解的。比如说,初学者问你:
- 如何在 24 小时内成为前端工程师?
- 我已经 30 岁了,应该不应该转行当程序员?
- 大三法学生应不应该为了转行(web前端开发)而放弃司法考试?
很多时候,你只想要别人的肯定而已。
作为成长的一个方向,我开始去寻找一些咨询类的书籍,才了解咨询师可以分为好多种。比如说: 技术、解决方案咨询。我们需要有人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,这个的问题是:已知的问题,但是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。
常见的比如说,你需要一个团队转型方案,你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帮你,以期降低相应的风险指数。
又比如说,我们知道我们遇到了问题,但是我们不清楚问题出自哪里。
还有一些就是,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,我们想预测一下『黑天鹅』。
简单的来说,就是『约哈里之窗』。
最后,还有一种情况是:出于政治目的,我们需要你来证明 B 方案是比 A 方案更好的。事实上,这种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常见。我在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了,我咨询你只是为了得到一个肯定,然后就可以实施这个方案。即使,你不肯定这个方案,我也会实施的——这就是『灰犀牛』,我们早就看到却又视而不见的危险。
(PS:不可预测的黑天鹅,可预测、可感知、可预防的灰犀牛,他们都是两种奇葩。)
也因此,很多时候,被提问的你就是那个背锅的大头。
一旦一个问题被充分地描述了他的细节,那么解决方法也是显而易见的。
很多时候,我和别人描述了一遍问题的时候,我就已经达到了问题的答案。在这个时候,我希望你能这样去做,即橡皮鸭子解决问题法。所以,你只需要去问这只鸭子,你应该怎么办就好了。
当程序员遇到一个问题时:
- 技术问题,第一反应是 Google,第二反应是找个地方提问。
- 职业问题,第一反应是找信得过的,有经验的程序员。
- bug,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 Feature,笑~~。
这些方案已经足够的清晰了。你也在很多地方看到了如何去解决问题了,我只是又重复了一遍了。当我们去询问别人如何来解决一个问题时,需要有这么一些步骤:
- 正确识别问题。我需要在一开始的时候,想清楚我到底遇到什么问题。这个步骤很简单,只需要看现象就可以了。
- 描述清楚问题。我已经找到合适的地方,合适的人来提问了。这个时候关键的点是:如何描述清楚我们遇到的问题。
- 寻找解决方案。有些时候,你要的答案会被直接抛出来。有些时候,被提问者会让尝试 A 再尝试 B。有些时候,你只能自己去解决问题。
- 解决这个问题。最后,你需要一些时间去解决问题,并学会做一些总结。
作为一个程序员,首先你需要尝试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。我经常在 QQ、微信群里看到一些问题,明明就是自己搜索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,却还要去问别人。比如说:
你只需要简单的搜索一下:
现在,你遇到一个请求的参数没有发到后台?你会怎么做? 使用浏览器的 Network 工具,查看请求是否发出去了:
- 如果请求发出去了,那么问题就是后台的问题了。
- 如果请求没有发生去,那么就是代码的问题了。如果是前端代码的问题的话,那么是不是这个值是空的?或者参数没有在 data 里?
再进一步去看这个问题,那么你可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了。
当你已经尝试了多次,并失败了,那么你就可以寻找合适的人,合适的地方去提问,比如说:
向我们决定提问的时候,我们需要描述清楚我们的问题:即,我们需要在别人的脑子里能复现问题。我们需要描述一下当前遇到的问题:
- 如何操作才出现这个问题,即提供一个重现问题的步骤。
- 提供问题的上下文,如语言版本、操作系统等等。
如果是代码的话,请使用高亮、高亮、高亮的编辑器,或者截图。
总之,就是让被提问者有一个清晰的问题印象。
列出你所需要的解决方法,一一验证它。
绝大多数情况下,只有你才能解决你的问题。我只能教你方法,或者 Coach 你,才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。
虽然在我的书架上有很多的技术书籍,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对每本书都很了解——但是至少每本书我都过了一下目录,大部分的书都翻了一遍。在开始瞎扯之前,先让我们过一下目录:
- 在什么情况下,我们会买技术书籍?
- 我们应该买怎样的书?
- 拿到书后,我们会怎么做?
- 书看完之后呢?
- 技术书籍,不就是花钱买时间吗?
买技术书籍的情形应该是下面的几种情况:
- 工作上使用到一些“新的技术”。对于自己来说是新技术,不代表在行业上是新技术。
- 业余生活中想尝试某个新的技术。
- xxx推荐的某本书。虽然和应用无关,但是到底是xxx推荐的。这个xxx可以是某些大牛,这可以是亚马逊——我看到亚马逊的书有好多的star,我就会买。因为在亚马逊能给书评的都是真爱。
- 探索一个新的领域。在上大学的时候,这是我最喜欢干的事,动动就去看一个无关的领域。
上面的第一、二点都是因为我们需要,所以我们才去看——这也是我们日常买书的常见原因。
从出版行业来说,我最喜欢的就是动物园(O'Reilly出版社)的书,然后就是其他书籍了。但是O'Reilly出版社出的书都比较慢、慢,除此,与进到国内还需要经过翻译等等。说到翻译,不得不说图灵教育出版的翻译书籍挺不错的。
而这个行业里,最敏捷的就数Manning出版社的Manning Early Access Program,这是一个非常敏捷的出版流程。
In MEAP, you read a book chapter-by-chapter while it's being written and get the final eBook as soon as it's finished. If you pre-order the pBook, you'll get it long before it's available in stores.
简单地说,就是当作者完成一章的内容时,你就可以阅读这一章的内容。作者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,你就可以不停地收到相关的书籍。当作者写完这本书的时候,你就读完这本书了。
可惜如果你要等中文版的书籍,差不多要等一年。并且英文版的书籍,动不动就是几百的。
因此从流程上来说,国内的出版的书籍从流程上来说会更快一些。而国内的出版现状是,写书都是为了赚名气。对比于工作时间来说,写书基本上是亏钱的买卖。更不用说,我写的六书开源电子书,就是更亏钱的买卖了。因此,很多技术大牛都不愿意写书。他们本身就是大牛了,不差名气、也不差钱。
因此,如果我们需要某一个领域的技术书籍。从理论上来说,最看到的是 国内的 -> Manning > Packt > O'Reilly。
因此:
- 如果要买实战类的书籍,可以直接稍微考虑一下买国内的书,然后是Manning的In Action系列、Packt的Learning系列。
- 如果要买理论系列的书籍,优先考虑国外的——国内的绝大部分大牛都不愿意写。最常见的就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的经典系列,以及那些Prentice Hall、Apress、Addison Wesley、Pearson等等的厚书了。
- O'Reilly的大部分书籍都值得一买,以及图灵教育翻译的O'Reilly系列。
对了,如果你看的是盗版书籍,即电子版等等,你没有资格说这本书写得烂、翻译得烂。
开始之前,我们需要简单地知道几点内容:
- 普通的书籍都是连续的、不可跳跃的,但是技术书籍都是可跳跃的。
- 技术书籍的内容都写在目录上,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发生什么了,如: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,斩黄巾英雄首立功、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,何国舅谋诛宦竖。
- 在以介绍某个框架、语言的书籍中,作者会不断地强调这个框架、语言的特点。
现在,我们是不是应该:
沐,濯发也。 浴,洒身也。 洗,洒足也。 澡,洒手也。
翻译过来就是:
古人读书,庄重之极,读书之前要沐浴焚香,清新敛欲,泡上一杯清茶,在茶香袅袅中,把情绪酝酿的极其饱满,然后端坐书室。
完了,我们就可以开始看书了。一般来说,书的主要内容要么写在前言里,要么写在第一章里,但是它一定是在目录里的,所以可以按照这个顺序:
- 先阅读前言和第一章
- 然后看目录,找感兴趣的章节
- 最后放书籍上,装逼。
- 时不时地可以拿下来——放瓜子壳。
其实这个过程中,有一点很重要——对书的内容进行索引。换句来说,就是我们应该大概记得这本书在讲什么时候,相当于是,我们记住了这个框架、语言的一些基本属性。而正是这些构建了这些属性,我们就可以记住那些关键点,然后Google it。
如在那篇 索引 中所说:
人的大脑如同一间空空的小阁楼,对放置进去的家具要有选择。
“当然是要放在书籍上装逼了。”
最好的效果莫过于:
- 讨论
- 实践
- 教授给他人——如写作
一般来说,我们都会推荐给别人去看官方文档,毕竟官方文档比较新什么的。然而有一点值得商榷的是,时间成本。阅读一本英语的原著书籍,至少能让可以读英语书籍的人读3~5本翻译书籍。
当你工作之后,你会发现这一点更不值:大部分情况下,我们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自己去探索一项新的技术,但是如果是一本书籍的话,可能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。
最近收到了很多要来面试的简历,发现你们的简历怎么都是这样的呢?要是我是面试官,你们肯定进入不了下一轮。
马上就要到一年一度,最适合找工作的时间段:金三银四。另外一个时间段是:金九银十。金三银四的大意是:最好的时间是三月,其次是四月。同理于金九银十,最好的时间是九月,其次是十月。反正我也是在几年前,道听途说过来的。一过完年,一交流总会多些想法,就有了金三银四。金九银十则是,一些公司在年中的时候,发去年的年终奖。
今年的行情虽然没有去年火热,但是你仍应该拾掇拾掇一下你的简历,万一机会来了呢?
作为一个技术人员,如果你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一个,你应该去看看更多的机会:
- 钱少了
- 技术空间增长太少
- 没有发展空间
- 心里委屈了
以及
- 老板招你的时候,和你谈理想。现在,老板问你说:理想能赚钱吗?
- 加班太多——都没有时间约会或者女朋友和别人跑了
- 你的女朋友在北京,而你在上海
- 这个技术公司已经没有大牛了
这不是马上就要到,传说中一年一度的狗粮节了么。回到正题,一份优秀的前端开发工程师简历是怎么样的?。
这个嘛,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:
然后呢,HR 只需要打开这个 PDF 中的 GitHub 链接即可:
这才叫优秀嘛,你说是不是?
好了,写完段子了,让我们来看正文。
这些年来,我也多多少少了,看了一些简历。也稍微有一些经验,让我先罗列一下问题,再说说原因:
简历造假。任何造假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,这个问题容易出现在不自信的面试者身上。还容易出现在培训机构的学生上——我并没有任何歧视培训机构培训的学生,我只歧视培训机构及其行为。即使你能幸运的通过面试,在工作的时候,你也有可能被觉察出来。
不适当的文件名。当我收到一份简历,你可以是 xxx.pdf,可以是 xx公司_xx.pdf,但是不能是 all.pdf、resume.pdf 这样的文件名。我还需要帮你重新命名一下,然后存档么?在简历的文件名上,你要突出重点,谁,需要什么岗位,如:李小明_Android工程师_简历.pdf
使用 PDF 以外的格式,如PPT、DOCX、HTML。PDF 是我目前看到兼容性最好的格式,要知道 Windows 上写的 TXT 在 Mac OS 上打开都会有编码问题。DOCX 就更不用说了,我司标配的 Office 是 LibreOffice,打开的文件 100% 出问题。PPT 我就不说了,虽然很帅,但是我很累——要面试的人是你,不是我。
呵呵~
语法问题。在平时的时候,你可以将一些技术栈的单词拼错。但是在简历上,请认真一点~,最好可以找基友帮你过一遍。该大写的时候就应该大写,如 HTML 不应该写成 html 或者 Html,Java 8 不应该写在 JAVA 8 或者 java 8, 乃至 J8。
排版问题。像审美风格这样就算是其次的,该换行的时候就要换行,该对齐的时候就应该对齐。好在大家都是用模板来完成的,这个问题不大。
没有项目经验或者无用的项目经验。只是罗列技术栈,没有写你做了什么。这种感觉就好像,我在 BAT 里都干过,只不过是我是在里面扫地的。作为一个美团外卖员工,天天进百度外卖大楼去送外卖——除了没被打死,你还有什么可以自豪的?。 ** 写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。谁 TM 想知道你和你家大伯的女儿关系,以及你在中小学的时候去哪玩了。除此,你在大学的时候做的家教、兼职也不重要。你要来面试的是一份技术工作**、技术工作、技术工作,不是销售,也不是大家老师。如果你是党员,你也不用突出你是有多爱党。毕竟,作为一个普通人,我们都拥互党的领导的。
罗列技术栈。不要在简历上,写上太多的无关技术栈。写到简历上的东西,都会成为你的呈堂证供。如我毕业的时候,准备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简历,嵌入式工程师的、Web 工程师的、包含两者的。然后在专业技能上,我列举了我玩过的各个东西。在现在看来,简直是。。。
简直是作死。当年,我写在简历上的每一个内容,都被一一过问了一遍。
简历就是简单的介绍一下你自己有多 NB。所以,你需要介绍以下的内容:
- 我是谁。
- 我会什么。
- 做过什么。
- 结果如何。
然后把这些内容放到一个模子里,就可以了。
如果你并非设计师,或者想要相关的求职岗位,那么请不要在简历的样式上花时间。你应该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简历的内容上吧。作为一个技术岗位,面试官想看的是你能干什么,而不是漂亮不漂亮。你又不是要面试 鼓励师程序员 = 鼓励师 + 程序员。
然后推荐下我用的模板,LaTex 里的 modercv 模板。就是这样的效果:
这个模板最大的优点是,写废话的地方很少。最大的缺点是:你需要学习 LaTex。你可以轻松地写上你的各种经历,并且排版出来的效果很不错。
这里有一个突出自己的,最好例子:
本人学识渊博、经验丰富,代码风骚、效率恐怖,c/c++、java、php无不精通,熟练掌握各种框架,深山苦练20余年,一天只睡4小时,千里之外定位问题,瞬息之间修复上线。身体强壮、健步如飞,可连续编程100小时不休息,讨论技术方案5小时不喝水,上至带项目、出方案,下至盗账号、威胁pm,啥都能干。泡面矿泉水已备好,学校不支持编程已辍学,家人不支持编程已断绝关系,老婆不支持编程已离婚,小孩不支持编程已送孤儿院,备用电源万兆光纤永不断电断网,门口已埋雷无人打扰
因此,你要保证 HR 可以轻松地打开你的简历,并且可以看到他们想要看的内容。如果你使用 GitHub Pages 和网页的时候,就要注意这个问题。并不是所有的 HR 都会翻墙的,并不是所有公司访问外网都会很轻松的。
你刚毕业不久的时候,你应该突出你在学校的成果:
工作的时候,便是突出你的公司,和 NB 的项目。
校招的时候,你可以把你在学校玩过的各种东西都写在上面,如下:
就是要把你玩过的、觉得很 High 的东西都往上写。毕竟大部分人都是玩游戏过来的,然后你还玩过这么多东西,面试官对你的印象一定特定好。不过,还是那一点,不要造假——写到简历上的东西,都会成为你的呈堂证供。作为一个 Play for Fun 的程序员,谁的大家不是这么玩过来的。
除了这种玩可以为你加分之后,还有:
- 211 985高校加分
- 硕士学历加分
- 大公司实习经验加分
- GitHub、博客加分
- ACM 等比赛加分
- 项目经验加分
- 等等
而,等你工作多年后,教育经历就变成无关经历了。这时候加分的内容就变成:
- BAT 等大公司加分
- NB 的开源项目加分
- 与本公司相关的项目经验加分
- 行业大牛,自带光环
- 技术栈完全匹配加分
- GitHub、博客加分
- 认识 Phodal 加分 (笑~~)
- 等等
这个世界就会从看学校到看公司。所以,如果你毕业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个选择: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。请考虑上这一点因素,如果这家创业公司倒了,那么你的下家就不好找了。反之,你从大公司要进入小公司,则是轻轻松松地一件事。
(PS:我的干货就到这里结束了,以下是广告时间。)
当然了,简历再漂亮,能力不行的话,你也是进不了进一轮的。
提问:这是一个好问题
重复一遍问题
tree sl cURL
紧跟热门的技术是有风险的。往往你写完的时候,这本书可能已经更新了一个新版本。
那么旧的话题呢?换个思路即可,内容还可以是那些内容。
一个很好的例子,就是小说。大部分的电视剧、小说剧情上,都是你能猜到的。但是这个节目,总会有一些亮点可以吸引你,比如说主角的包子脸,俊俏的脸型,又或者是 34D 的好身材。
换个思路,重新去思考这个问题。
例子一:设计模式
GoF 的 23 个设计模式,有几个明显的问题:
- 写得太复杂了
- 例子用的是 C++
所以,你可以用 Java、JavaScript 去写一遍,于是你可以看到市面上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书了。
写得太复杂。如 Head First 设计模式、 设计模式与重构——重构除了有 Java 版,还有 Ruby 版。
又比如说,写 Python 上 Web 开发框架的书,可以是普通的网格,后者则可以结合潮流 如 《Python Web 开发 :测试驱动开发 的方法》
将某个语言上的应用到其他的领域,如有一本《微服务设计》的书,这本书没有提到具体的语言。面向不同的开发者,就可以有相应的实践书籍,如 Python 微服务,Node.js 微服务,Java 微服务。他们讲的内容是差不多的,无非就是自动化测试、自动化运维、持续部署、拆分服务等等。
平时有技术的去写些文章,出版的时候就结合一下这些关键点。
可以变成电子书,再是出版后的书籍。
大 V 自然是有优势,出版社也更愿意出这一类的书——销量有保证。
如果你写的是一本冷门技术的书,又或者是国内用得比较少的书,那么出版的可能性就比较了。有一些小的出版社,出于销量的需求,就不会考虑了。